这也许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节点购买汽车,减少预算投入总是需要考虑的;面对行业炒作的原材料价格问题,是否有必要改变购车规划?其实并不进行盲目的调整,因为作为有话语权的主机厂(车企)应当不会冲动调价。
理由很简单,首先合资品牌汽车本就有超大很大的品牌溢价,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比例与溢价空间相比并没有多大。价格实在的国产汽车也有合理的利润率,抗风险能力总还是有的。其次材料价格的增长应当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现阶段多为欧美企业的炒作。
以热轧钢板为例,半年内的涨幅超过100%;疯狂的铁矿石也是翻了一倍多,然而铁矿石可不是什么稀有矿石。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更像是通过原材料的源头控制,加速上游供应链的洗牌;在汽车油电转型的过程中本就在打破传统的供应链,出现类似的情况实际不足为奇。
这点可以从制造ECU/TCU等芯片的圆晶作为分析基础(IGBT功率半导体同样需要),在主要生产国欧洲受到疫情冲击的阶段,产能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似乎是针对以亚太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强国,然而随之而来是国内各大企业了自主研发与生产,平稳的过渡并不是问题。
这两种材料分别是汽车“非刚需材料”与“刚需材料”,使用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的汽车本就很少,少数选项也是以价格高昂的进口汽车为主。所以后市场反应的情况主要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增长,比如无法修复的铝材车身覆盖件。
对于普通代步汽车而言,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发动机变速箱总成使用的部分铝材;涨幅平均在15%左右,这对于正常保养的车辆而言基本无关。
橡胶材料的成本幅度在30%左右,原因还是基于产能下降几乎9%;不过家用汽车轮胎的价格实际调整程度不大,标准一般在10-30元/条的范围内。对于新车而言这还不是个不能承受的标准,至于ABS树脂材料的价格提升只能影响内饰材料的投入,车辆的细节方面倒是有可能出现变化,不过不见得会更差——因为还有替代材料。
其他类似于电瓶、防冻冷却液耗材的价格增长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基本都是供应商的跟风。不过整车制造成本的短期内提升确实是不能否认的事实,然而这些车企做得也不是一锤子买卖,曾经原材料价格没有增长的阶段也没见车辆价格下调吧?每台车都要计算销售多少后开始盈利,期间出现波动当然会是长线分析内,所以这种涨幅还没有为车辆调价的理由。
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造成车价结构调整的概率不高,但是降低车辆使用材料品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对于不够规范的汽配后市场要多加留心,选购配件时不要小便宜,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以及内燃机与变速箱的油液也特别注意。
新车需要注意的并不是内饰用料会有什么变化,而是要对使用的轮胎品牌,原车隔音垫材料,以及车辆钢材用料数据进行比照分析。
我的艳遇谁的妻
这些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配置,尤其是对于一些外国汽车品牌需要特别留心;因为四大合资车系涉及各类造假的品牌不胜枚举,其中欧日韩一度出现包括油耗排放数据、轮胎补强剂与帘布、钢材铝材等等方面的造假行为。
外国汽车品牌的人设在不断崩塌,所以作为消费者要将重心放在这些品牌上;一线自主品牌的态度往往很正,但也有极少数问题品牌——对于品牌影响力整体偏弱的国产汽车而言,选车应当考虑热销的一线大牌。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