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初高中英语 > 正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车牌照简介

类别:初高中英语 日期:2018-5-16 19:50:18 人气: 来源:

  2004年12月1日,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通知,于2004年12月31日废止“97式”军车牌照,从2005年1月1日起全军统一更换“2004式”军牌。新军牌由汉字头、字母、间隔符、序号组成。格式为:车头“军A·12345”,车尾“军A·12345”,即俗称“前红后黑”。下面简单介绍我军军车牌照的格式及军牌设置规则。

  京V·06:中央警卫局(总参警卫局)负责的中央局委员家属坐车。

  京A·G6:副国级中央领导(四副两高)专用车。指国家副、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最高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校、第十二航空学校、第五航空学校、国防大学学习,1965.07入伍,1969.07。1995年晋升少将,

  1司令员:魏凤和上将,汉族,1954.02出生,山东聊城人。先后毕业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国防大学,1970.12入伍,1972.01。2004年晋升少将,2008年晋升中将,2012年晋升上将。。

  司令员:周亚宁少将(1957.02,) 委员:唐国庆少将(1957.10,赤峰人)

  司令员:李洪军少将(1959.02,山东安丘人) 委员:穆修栋少将(1957.11,山东人)

  司令员:刘启德少将(1957.02,山东人) :牛炳祥少将(1954.12,大城人)

  司令员:莫俊鹏少将(1958.08,辽宁海城人) :杨传松少将(1957.10,山东泰安人)

  院长:徐坤侠少将(1956.11,湖南岳阳人) 委员:张升民少将(1958.02,陕西人)

  军长:潘良时少将(1957.07,清河)候补。:张书国少将(1960.08,九台)

  军长:张学锋少将(1961.03,辽宁沈阳人) :刘念光少将(1957.12,辽宁建平人)

  13军区司令员:周汉江少将(1956.11,四川德阳):少将(1954,11,绥化)

  14省军区司令员:陈红海少将(1955.05,江苏宿迁):胡杨少将(1959.04,辽宁新民)

  15军区司令员:盛斌少将(1958.11,辽宁营口):马学义少将(1955.07,山东梁山)

  刘粤军中将(1954.09,山东荣)。李长才上将(1949.01,安徽合肥人)。

  军长:张联义少将(1962.07,湖北咸宁人) :张福基少将(1961.01,甘肃徽县人)

  军长:徐经年少将(1957.08,安徽庐江人) :徐忠波少将(1960.10,山东乳山人)

  军长:谭民少将(1961.04,山东禹城人) :李景文少将(1954.03,河南周口人)

  军长:戎贵卿少将(1961.05,河南尉氏人) :徐远林少将(1959.01,江苏如皋人)

  13军区司令员:荣森之少将(1957.08,山东文登人):刘从良少将(1954.07,河南信阳人)

  14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卢长健少将(1958.03,):周和平少将(1955.09,湖北人)

  军长:马成效少将(1964.03,青海民和人) :姜勇少将(1956.07,辽宁盖州人)

  13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彭水根少将(1953.11,湖北黄):朱生岭少将(1957.11,江苏东台人)

  14江苏省军区司令员:何卫东少将(1957.05,江苏东台人):李笃信少将(1954.09,山东章丘人)

  15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傅怡少将(1953.11,山西绛县人):海少将(1958.01,江苏连云港人)

  16安徽省军区司令员:许伟少将(1955.02,三河人):宋海航少将(1955.05,河南武陟人)

  17福建省军区司令员:汪庆广少将(1954.02,江西樟树人):曹德信少将(1957.04,浙江东阳人)

  18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熊安东少将(1956.06,江西人):陶正明少将(1953.10,湖北大悟人)

  军长:李桥铭少将(1958.11,)(2013.07-):陈平华少将(1955.10,湖北仙桃人)

  军长:刘小午少将(1960.01,雄县人) :陈杰少将(1961.10,山东滕州人)

  军长:饶开勋少将(回族,1964.04,四川西昌人):黄集骧少将(1962.02,安徽合肥人)

  37四川省总队司令:唐大淮大校 委员:黄志远少将(1955.12,山西万荣人)

  42青海省总队司令:杨雄埃大校(土家族,1959.11,贵州铜仁人)(2013.09-)

  1、红军时期1927年8月1日,中国领导了南昌武装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率领的国民军第廿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廿四师,率领的第三军官团等,总兵力3万余人。

  2、在土地初期,对全国红军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编制。各地红军发展不平衡,编制和名称也不统一。1930年1月,制定了编组红军的计划,统一安排了部队番号,提出了“猛烈扩大红军”的口号和具体方案,这一时期,各地红军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相继成产了3个军团和十几个较具规模的军,共约10万余人,此后,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1930年8月建立红一方面军,翌年11月建立了红四方面军,1936年7月又建立了红二方面军。在红军发展的高峰时期,曾达30余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14万人,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此时红二方面军尚未建立)。

  3、长征时期,由于王明“左”倾线的错误领导和张国焘主义的影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征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在长征之后,到达陕北的部队只剩下3万余人。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尚有8000人。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军第八军,总兵力42000余人,其中,一一五师15500人,一二0师14000人,一二九师13000人,同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军新编第四军,辖4个支队,共10300人,与此同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发展为11个军,分为3军,总兵力约45000人。

  抗战头两年,我军有了较大的发展,1939年6月,八军总兵力达283570人,其中,一一五师40290人,一二0师47790人,一二九师56037人,晋察冀军区97441人,陕甘宁留守兵团15689人,山东纵队2万余人。

  1941年到1942年的两年间,是八军最艰苦困难时期,日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八军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受到重大损失,部队由1940年的40万,减少到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部队在1942年间陆续退入伯力附近的中苏边境,编为“国际红军特别八十八旅”,共5个营,仅存1700余人,与此相反,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游击战争却保持了发展势头,部队由10万人发展至18万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过八年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达到130万。八军由最初的42000介发展到96万人,扩大了23倍,其中,一一五师(山东军区)23万人,一二0师(晋绥军区)8。5万人,一二九师(太行军区)近30万人,晋察冀军区32万人,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3。2万人。新四军由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至31万余人,扩大了30倍。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共2万余人。

  为了打击军队对解放军的进犯,从1945年底开始,遵照中央、的,我军各战略区的部队都进行了整编。至1946年6月,全军共组成28个野战纵队(师),118个旅,61。2万余人,另有地方部队66。5万人,全军共127。8万余人,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已发展到10个兵团、50个纵队、156个旅(师),133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全军总兵力已达249万人。此时有365万人,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余万,而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余万,人民解放军在人数上首次超过敌军,三大战役后,1949年2月,全军整编为4个野战军,5个大军区,共辖16个兵团。野战军21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全军共350多万人,1949年底,全军已发展为500余万人。其中,第一野战军43万余人,第二野战军120万人,第三野战军120万余人,第四野战军150万余人,各军区部队100万余人。

  1950年4月,中央局决定,人民解放军实行整编,确定全军总员额由540万整编为400万,将陆军统编为国防军和队,撤销步兵团和野战军的番号,全国设6个大军区。到1951年初,共精简了94万人,由于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全军精简任务未能按计划完成,至1952年初,我军总员额达627万,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高峰。从1953年至1958年,我军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分别组成国防军和军,国防军辖陆、海、空、防空4个军种,总额降至237万人。

  7、60年代,鉴于平叛、中印边境作战、东南沿海战备及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提出“整军备战”方针,到“”中发展为“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军队规模不断扩大,1965年全军总定额较1958年增长52。9%,达到362万人:1971年“9。13”事件时达到495万人,1975年竟高达661万人,为我军历史上第二次高峰(较第一次高峰多34万人)。1975年至1978年,全军进行了精简整编,总员额为423万人。1985年,、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决定裁军100万。到1991年底,我军总员额降至3199100人。

  本文来源于ipfs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

CopyRight 2002-2012 版权所有:教育资源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