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佛山环保部门获悉,佛山将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使用国Ⅳ标准车用柴油。一直备受诟病的柴油品质全面升级后,能否助推动力更强劲、更节能的柴油车更多地家用市场?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在售的家用柴油车主要以SUV和皮卡车型为主。目前佛山柴油车家用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占比远不足家用车市场1%。一些车企虽然有柴油轿车推出,但更多只是展示的意义。记者获悉,一汽大众曾在2003年和2004年在佛山销售了一批1.9L排量的宝来柴油车型,后因市场遇冷而逐渐淡出。有业内人士估算,这批车型数量并不大,估计只有100多辆。
而记者走访各大车城了解到,目前在售的柴油车中,除了商用车外,多为自主品牌SUV和进口高端SUV车型。
从全国范围看,柴油家用车同样萎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95%仍为传统内燃机汽车,其中卡车等商用柴油车比例较大,轿车等乘用柴油车比例不足1%,这也与汽车消费成熟的地方差别非常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柴油家用车市场冷淡,与国内早期柴油油品不好有着直接的关系。数年前爆发的柴油荒等,也导致不少家用车主对柴油车望而生畏。而在这种背景下,车企面对柴油车市场,也一直保持十分谨慎的观望态度。
佛山驾驶宝来柴油轿车的车主江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驾驶柴油车长达9年,总体用车成本明显要比汽油车低。即使车龄9年,现在每百公里的综合油耗也仅为5L,每公里仅需0.4元,对比同级别的老款车型,每公里能省0.25元,每年按20000公里计算,大约能省5000元。其他保养方面,由于少了一套点火设备,费用比同级别车还要低。在谈及加柴油是否困难的问题,江先生表示,只经历过两次加油难,但发生时间都在六七年前,这几年从未遇到加油难的问题。“在春节回家的时候,你可看到很多汽油车排队,柴油车加油处却空无一人。柴油车比汽油车加油更方便。”“如果说缺点,柴油车较为明显的就是发动机略吵一点。不过,现在技术都很成熟,基本在车主可承受的范围。不然,我早就换车了。”
记者走访发现,众多车主和江先生观点相似,柴油车的优点是省油和动力相对同排量车型强劲,缺点就是发动机噪音有点大。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柴油车在家用市场最先需要改变的是人们对柴油车的认识。受国内柴油品质影响,柴油车高污染和高噪音给国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柴油车甚至被不少人贴上“拖拉机”的标签“冒着黑烟、发出隆隆轰鸣声”。
在国内,99%以上的轿车使用汽油,99%以上的载货车使用柴油。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等10多个城市,还相继以污染为由,柴油轿车进入市区。
业内人士分析,早前部分城市柴油车行驶,是基于当时劣质柴油油品的无奈之举。目前国内柴油提炼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以佛山为例,下月油品升级后,国内的汽车将达到相当于欧IV的排放标准,足以为柴油车提供一个良好的油品。
根据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国内生产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在电动车未能普及的前提下,这对柴油车是个很大的机会。业内人士预估,国内油品的升级会吸引更多合资车企引入国外现有的热卖的柴油车型。
随着柴油品质的全面升级,柴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会得到延长,柴油车的使用成本会得到充分体现,从前景来看,柴油车市场会进一步看好。
江铃汽车佛山顺铃总经理龚琦分析,从柴油家用车市场前景来看,SUV和皮卡对动力的要求更高,车辆耗油更多,在这类车型上搭载柴油发动机,更能充分展现柴油车的动力和节油的优势。考虑皮卡被列入货车无法入城的因素,SUV应该是柴油车家用市场的突破口。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十分火爆的SUV热,也有望为SUV柴油车的普及提供市场支撑。
而在记者采访中,随着近年来国III柴油油品的实施,柴油车更进一步赢得了消费者普遍认同。龚琦表示,国内柴油从国II到国III顺利过渡后,油品得到很好的改善,诸如柴油车容易造成油堵塞等问题已基本解决。从国III到国IV,柴油油品必然会得到再度升级,这对于柴油车而言,其使用寿命无疑会更长。
柴油车和汽油车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的燃油不同,这两种燃料的燃烧特性,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也差别明显。
普通汽油发动机在进气时是吸入的油气混合物,而这些混合气体在压缩以后,通过火花塞将其点燃。柴油与汽油截然不同,它不容易被点燃,因此,柴油发动机的“点火”和燃烧速度比汽油发动机要差。基于柴油的特性,柴油发动机的转速一般都不高,这也了其功率的提升,所以一般柴油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值都不大。
使用成本方面,压燃式的柴油机比点燃式的汽油机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能源消耗为汽油机的45%~60%。此外,发动机相比汽油机少了复杂的高压点火装置,寿命也普遍比汽油机产品更长。因此,柴油车的燃油经济性比汽油车更好。此外,柴油不易挥发,着火点较高,安全性也有优势。
在环保方面,柴油是否环保与油品以及发动机技术有关,在油品和技术跟得上的前提下,柴油车由于燃烧更充分,比汽油车更环保,但这种结果基于较为成熟的技术。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